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光明網訊(記者李彬)為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扎實推進有組織的科研,以《北大國際關系理論創(chuàng)新叢書》第二卷《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qū)的國家安全研究:歷史、理論與實踐》的出版為契機,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于2024年8月31日舉辦“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qū)的國家安全研究:歷史、理論與實踐》新書發(fā)布暨研討會”。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外交學院、國際關系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等國內20余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出版單位的40余名專家學者參會,圍繞新時代國家安全學的學科建設與理論建構、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qū)的國家安全研究及對我啟示展開深入交流,參會師生達百余人。
大會現場
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兼秘書長、黨委宣傳部部長任羽中,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國家安全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范維澄,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原校長、原黨委書記,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國家安全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程琳,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教授,國家安全學院原副院長、少將,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國家安全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唐永勝,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總編輯耿顯家,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部長初曉波,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國家安全學科評議組成員唐士其,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黨委書記康濤,以及學院相關教師出席會議。開幕式由唐士其主持。
任羽中代表北京大學對參會的嘉賓學者表示熱烈歡迎,對國家安全學系成立兩年來的發(fā)展建設、研討會的舉辦暨新書發(fā)布表示衷心祝賀。他在致辭中指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重要論述內涵十分豐富,設立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就是要深入學習研究宣傳闡釋總體國家安全觀,要以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借鑒吸收各國經驗,構建起中國自己的國家安全學知識體系、話語體系、理論體系。作為北大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建設牽頭單位,國關學院要著眼于長遠,打好基礎,為全國學術同行提供公共產品,要厘清學科的內涵與邊界,提出本學科基本的研究范式,要在師資隊伍、課程體系與教材體系等方面持續(xù)發(fā)力,體現出北大的引領性。
初曉波對會議召開表示祝賀,他提出,國家安全是我黨長期高度關注的議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國內外形勢中的不穩(wěn)定、不確定、不安全的因素日益增多,黨和國家對國家安全的理解和認知也發(fā)生了明顯變化。他希望國關學院堅持歷史研究和理論研究并重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延續(xù)傳承有組織科研的團結氛圍,久久為功,為形成北大氣派的國際關系百科全書、創(chuàng)建自主學科體系作出貢獻。同時,初曉波指出,國家安全學的學科特性決定其必須面對復雜時代、面向國家戰(zhàn)略需要,希望學院將該領域學術優(yōu)勢轉化為智庫研究的優(yōu)勢,形成良性互動、共同發(fā)展提高。
范維澄代表學科評議組對新書的發(fā)布表示祝賀。他表示,這是北大國關學院在國家安全研究中取得的一項重要成果,也是國家安全學教材體系建設的一項重要成績。在新時代新征程背景下,國家安全學的學科建設,要深入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除了總結我黨長期以來的國家安全實踐,還需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他指出,國家安全學課程與教材建設工作是國家學科建設一項基礎性、長期性、戰(zhàn)略性的工程,未來要以此為抓手,全面推動國家安全學學科體系建設,構建和完善中國特色國家安全教育體系,加快形成國家安全學學術共同體,為國家安全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yǎng)、智庫建設夯實學科基礎。
程琳在致辭中表示,研討會的召開對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增強維護國家安全能力,加強國家安全學學科建設理論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圍繞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戰(zhàn)略,程琳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切實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關于國家安全的指示精神貫徹到國家安全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二是樹立國家安全和風險問題緊密相關意識,堅持以風險問題為導向;三是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創(chuàng)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國家安全學學科體系。他希望,理論與實踐結合、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全面提高國家安全學人才一專多能的綜合素質,不斷為國家安全提供學科支撐和人才支持。
開幕式后,大會進入新書發(fā)布會環(huán)節(jié)。新書發(fā)布會由康濤主持。
耿顯家祝賀叢書第二卷《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qū)的國家安全研究:歷史、理論與實踐》的出版。他指出,新書精選了國內國家安全研究領域具有代表性學者的文章,主要探討了國家安全學學科建設和理論體系以及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qū)的國家安全研究的歷史、實踐和特點,反映了國家安全學研究最前沿的學術成果,代表了國內學術界在該領域的研究現狀、研究深度和廣度,展現了新時代知識分子時代使命和責任擔當,也為國家安全學三大體系建設奠定了基礎,為全面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提供了系統(tǒng)化的學理支撐。他期待以后有更多機會與專家學者深化學術合作交流,探討前沿問題,推動學術進步,共享學術成果。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國家安全學系主任、教授,北京大學國際戰(zhàn)略研究院院長于鐵軍在主編發(fā)言環(huán)節(jié),向撥冗參會的專家學者、為新書撰寫出版提供支持的領導同事表示感謝。他表示,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總體國家安全觀提出10周年,也是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成立60周年,國家安全學學科在國內外復雜的安全環(huán)境中應運而生,具有很大的開拓性。新書的編撰是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的實際舉措,也是學院科研工作的具體成果,致力于梳理國內外國家安全研究方面的學科概念、邊界、主要議題以及研究體系和研究方法,堅持洋為中用,不失中國自身特點。他表示,對中國特色國家安全學學科建設和理論的探討、對世界主要國家安全狀況的研究僅是開始,未來會繼續(xù)努力,希望國家安全學學術共同體群策群力,為推動中國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盡微薄之力。
上午研討會的主題為“加強國家安全學科建設和理論探討,推進中國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由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張海濱主持。北京師范大學國家安全與應急管理學院副院長(主持工作)、 教授劉凱,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國家安全交叉學科平臺首席專家,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國家安全學學科評議組成員黃大慧,吉林大學公共外交學院院長、國家發(fā)展與安全研究院院長、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國家安全學學科評議組成員肖晞,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中國國際關系學會副會長王逸舟,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中華美國學會會長倪峰,新華社研究院院長劉剛,人民日報社《新安全》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譚介輝,總體國家安全觀研究中心副秘書長、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傅小強,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政治學部部長、國際關系學院/國家安全與治理研究院院長、教授戴長征,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國家安全學院副院長、教授李麗華,外交學院國家安全學院院長、亞洲研究所所長、教授郭延軍,唐永勝,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學社會科學學部副主任、國際關系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王正毅先后圍繞國家安全學的研究現狀、發(fā)展方向、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學理搭建與領域融合等主題發(fā)言。
下午研討會的主題為“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qū)的國家安全研究及對我啟示”,分為兩場舉行,第一節(jié)由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國際政治研究》編輯部主任莊俊舉主持。于鐵軍,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助理教授戴惟靜,國際關系學院院長、教授胡繼平,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習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專職副秘書長于江,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助理教授盧曉,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樓春豪先后圍繞美國、俄羅斯、日本、法國、德國、印度的國家安全研究等議題展開發(fā)言,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zhàn)略研究院副院長、教授樊吉社,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北京大學國際戰(zhàn)略研究院執(zhí)行副院長關貴海,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北京大學亞太研究院院長李寒梅,新華社研究院對外聯絡室主任、高級編輯劉華,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助理教授祁昊天、教授錢雪梅進行點評交流。
第二節(jié)由于鐵軍主持。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講師王梓元、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zhàn)略研究院副教授吳昊曇、北京大學朝鮮 (韓國) 語言文化系副教授宋文志、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研究員師小芹、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教授趙毅、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區(qū)域國別學分社總編輯高明秀先后圍繞英國、以色列、韓國、澳大利亞、東南亞地區(qū)的安全研究等議題展開發(fā)言,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副教授李晨,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助理教授劉璐,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周丕啟,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 院副教授節(jié)大磊、助理教授徐沁儀、莊俊舉進行點評交流。
參會嘉賓合影
學術研討會結束后,大會進入閉幕式環(huán)節(jié),于鐵軍從學術層面對會議進行了總結,強調了統(tǒng)籌發(fā)展和安全、增強在對外開放中維護國家安全本領的重要性,以及比較案例研究對于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作用。張海濱在簡要總結學院近年來的科研工作特點和進展后,代表學院對學校對本次會議的大力支持、與會專家學者的精彩發(fā)言和行政團隊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感謝。會議至此圓滿結束。